“花籃的花兒香,聽我來唱一唱。來到了南泥灣,南泥灣好地方。好地方來好風光,好地方來好風光,到處是莊稼,遍地是牛羊……”
一首令人耳熟能詳的《南泥灣》,唱出了南泥灣的富庶與秀美,唱出了南泥灣人的喜悅與自豪,也唱出了八路軍359旅的干部戰(zhàn)士在毛主席“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”偉大思想的指引下創(chuàng)造的偉大奇跡,唱出了共產黨、毛主席領導下的革命群眾在戰(zhàn)勝困難取得大豐收后的無比歡悅的心情。
作為一名農墾人,我有幸參加了由中國農墾經濟發(fā)展中心組織的迎接建黨百年黨史學習教育培訓班,在中國農墾事業(yè)的發(fā)祥地——南泥灣,親身感受到了“陜北好江南”的魅力所在。此次南泥灣之行,讓我經歷了一次紅色洗禮,使我對黨史知識有了更深的了解,在黨性修養(yǎng)方面有了更大的提升。
延安是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后的革命根據地,是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。位于延安東南40多公里的南泥灣,是中國農墾事業(yè)的起源地,在我們農墾人的心目中是一個令人心馳神往的圣地。從江蘇連云港乘坐高鐵前往延安的路上,我在腦海中猜想,現如今的南泥灣應該是一派生機蓬勃的景象,那里的人們依然是干勁十足、斗志昂揚、熱情好客的。
高鐵到達延安后,我乘坐出租車前往南泥灣農墾大酒店,一路上出租車師傅熱心介紹延安和南泥灣的風土人情及美食。車窗外是一片綠的海洋,依山而建的窯洞整齊而錯落有致,即有濃濃的地方特色又有一派新農村的新氣象。
四天的教學中,有深入淺出的黨史、農墾史理論宣講,有令人流連忘返的現場實景教學,還有全國各墾區(qū)同仁熱情洋溢的交流研討。
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,我深刻了解到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奮斗歷程,了解到大生產運動。1939年2月,黨中央發(fā)出“自己動手”“發(fā)展生產”的號召,動員廣大軍民開展開荒種田、生產自救的大生產運動。初到南泥灣,沒有房,自己動手挖窯洞;沒有菜,挖野菜吃;沒有工具,就自制鋤、鏟。他們以驚人的毅力,在荒山野嶺種上了莊稼。短短三年,就把荊棘遍野、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“處處是莊稼,遍地是牛羊”的陜北好江南。
1941年到1944年10月期間,三五九旅將士在南泥灣地區(qū)開荒種地26萬多畝,農業(yè)生產獲得大豐收。在開荒種地的同時,三五九旅共打窯洞1300多孔,修建土房600多間,制造農具1萬多件,在邊區(qū)和八路軍中率先實現了毛主席提出的“自己動手,豐衣足食”的目標。
在延安革命紀念館、寶塔山等革命舊址,我深深體會到黨中央帶領全黨、全國各族人民為奪取抗戰(zhàn)勝利、解放全中國前赴后繼、砥礪前行的雄偉氣魄。大型鐮刀錘頭組合雕塑矗立在黨徽廣場上,這是我們黨的標志。那紅彤彤的色彩明亮著人們的眼,映紅了人們的心,鼓舞著人們的希望與信念。所有學員莊嚴地舉起緊握的右拳,向我們偉大的黨致以最崇高的敬禮!
奮進新時代,開啟新征程。當年,陜北的窯洞見證了長征的勝利,見證了偉大的抗戰(zhàn),見證了黨和人民軍隊成長壯大的歷程。如今,這一排排窯洞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遺跡,給后來人以奮進的力量和精神的啟迪。
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華誕,作為一名黨員和黨務工作者,我決心學好黨的歷史和農墾事業(yè)發(fā)展史,帶頭弘揚延安精神和南泥灣精神,為江蘇農墾云臺農場的美好明天貢獻青春和力量。
(作者單位:江蘇農墾云臺農場公司黨委工作部)
責任編輯:張韌